|
网络舆情行业将朝着分工细化的方向发展互联网舆论的持而不息或二次爆发,很多时候是由于对网络舆情处置不力或引导不力所致。如何处理和引导网络舆情舆情,应注意哪些问题? 01。 工业难题 结构清晰,但行业自律等根本问题尚未解决。 就网络舆情产业链而言,其完整的产业链包括七个环节:预案、监控、预警、研究、处置、评估、修复。 在需求端,政府部门、大型企业是网络舆情业务的需求主体。 就网络舆情服务提供商的类型来看,主要有三种:一是技术型企业,即依靠自主研发,或依靠科研机构为舆情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二是网络舆情研究所,他们多由高校自主研发,为舆情行业提供技术支持; 当前网络舆情行业发展的背后主要存在五个问题: 1。 产业分化初级,距离精化还有很大距离。 在网络舆论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监控、预警环节,主要依靠爬虫、语义分析等技术;预案、研判、评估等环节,主要依靠对舆情规律的掌握和对舆情所属行业的理解;处理、修复环节,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因此,在整个网络舆情处理过程中,很多舆情服务机构很难找到自己的优势。接下来,网络舆情行业将朝着分工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各个环节将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技术、实践框架。 2。 缺乏自律组织、行业标准,滋生不正当竞争空间。 在这一阶段,网络舆论行业还没有形成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次级标准。所以在提供舆情服务时,由于舆情服务机构能力不平衡,导致业务承诺与实际服务脱节。 3。 小术当道,“大格局”缺位。 一段时间以来,网络舆论界出现了重“技”轻“道”的恶习。具体地说,遇到舆情事件时,不考虑如何展开处置,而试图通过某种手段操纵舆论。这一现象将使舆论事业从社会治理的“大格局”转向操纵舆论的技巧。 4。 服务机构的职业伦理还未被“双向责任”化。 互联网舆情服务机构不仅要对舆情服务委托方负责,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对于网络舆情应对,服务机构需要反馈网民的真实情绪、意见,形成客观、公正、有效的研判建议,达到为需求方合理引导舆论、及时反馈问题,实现良好解决的双向优化效果。当前,一些服务机构以经济利益为导向,没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5。 从业人员总体水平低,领头精英人才缺乏。 互联网舆论是一种跨多学科的综合领域,这导致在行业中,略懂皮毛的初级人员多,而融会贯通的精英人才却极度缺乏。 网络舆情行业从业人员整体水平还在低位徘徊 02。 真正的痛点在哪里。 整体向好,但四类“不正之风”反映了舆情处置的“痛点”。 互联网舆情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处置方式发生了迅速变化。由于网络舆情需求方越来越重视和认知水平的提高,网络舆情服务机构在舆情处理实践中的速度、态度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倾向。 1。 "根不正" 舆论舆论是事实的表征,舆论事件的背后往往是实体工作的问题或大众的误读。 对被调查的舆情单位来说,如果实体化的工作不存在问题,只要及时澄清事实就能得到更好的引导效果。 但是,如果实体工作确实有问题,调查、纠正是最基本的处置步骤。 当前,部分舆情事件牵涉的单位遇到了实体问题引发的舆论舆论,首先想到的是删除舆情来源、封堵发酵渠道,甚至对当事人进行稳控。而在舆情应对中,事实是根本,“根正”才能保证后续舆情工作顺利进行。 2。 "舆论决定论" 民意既不完全是无理取闹,也不全是空话,摆正舆论的位置,是做民意工作的重要前提。目前,有一种“舆情决定论”现象,即对舆论无条件的信任、不加筛选的服从。 个案:以山东聊城假药事件为例,聊城一位癌症患者的女儿向媒体控诉某医生推荐癌症仿制药致其父亲死亡,但经公安机关核实情况后,不予立案。 有关报道引发网络舆情,迫于舆论压力,公安机关在缺乏新证据的情况下对该事件进行立案调查。 随后的舆论反转,证实了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回顾事件过程,公安机关原本妥善处置,但舆情爆发后迫于舆论压力,仓促应对舆情,最终事件反转。 3。 「傻瓜思维」 在舆论宣传工作中,“反应快”“解决问题慢”“处理态度好”“实质进展没了”等现象日益显现。 对相关各方而言,快速反应、缓慢处理的做法,既可以满足舆情工作的需要,又能暂时稳定舆论带来的冲击,将公众关注降到最低。但是,事实证明,舆论焦点的转移并不代表公众记忆的擦除,一旦二次舆情爆发,必然会受到第二轮舆论冲击。 4。 "信息洁癖" 意见是一种群体声音,由于网络群体的多样性,使得声音呈现多元化。实际上,一些舆论舆论参与方希望得到的都是正面的声音,因此出现了对负面声音进行删帖、灌水等“处置”行为,这就会使自由言论的公众声势逐渐下降,更多的网友开始对此保持沉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