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传播与可视化对未来网络舆情的影响媒体传播和可视化对网络舆论的影响。 网上舆论是指通过互联网所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观点的总和。[2]这一概念包括主体、客体和本体三个层面的内容。其主体是网民,其主体是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社会公共事务,本体是网民情感、意愿、态度、观点、行为反应等具体问题的交错组合。媒体技术发展过程中,网络舆情的泛化、可视化、主体、客体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改变了网络舆情传播的方式。 (一)网络舆情主体的信息处理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一转变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信息内容的处理转变为影像为主,可概括为影像主导;二是用来接受和处理信息的传播媒介的变化。在这两个层面上,网络舆论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一是网民的当代视觉体验与图像信息相适应,图像、音频和视频信息已经成为网络舆论工作的范畴。从“认识经济”原理和“幸福”情感体验的角度出发,从网民的信息接受与处理上,“读图”的当代视觉体验。若以“视觉化”概括视觉文化,则当代网民的视觉体验是直指感性、快感、去中心、个别化等特征。在舆情空间中,网民以“看得见”“自指”“形”“震”“震”的视觉范式转向,鼓励网民以个人身份在舆论空间通过图片、音频、视频实现利益诉求、意见表达,甚至故意制造谣言、歪曲事实、否认历史。面临着当代网民视觉体验与个体化身份,网络舆情本体从文字形态扩展成错综复杂的形态,网络舆情监控、分析与研判的内容也必须相应调整。互联网舆情监控对象由群体成员向分散化、去中心化、感性的个体转变,分析内容从文字到图文兼容性、图像兼容性的大数据海量信息。因此,如何有效、准确、即时地在海量的图文、音频、视频线索中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关键信息,成为网络舆情工作面临的挑战。 媒体传播趋势的加快,传播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泛媒趋势对网络舆情的重要影响表现在:网民可以通过更多的传播媒体表达自己的情感,发表观点,判断价值,并能更方便地发布和传播信息。通过网络舆情实践,智能穿戴设备、VR设备、空气显示器、HUD抬头显示屏、激光电视、布控面板等先进的传播媒体已经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和普及,并对网络舆情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益丰富和快速发展的传播媒体和信息输入技术,使得网民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时间、任何时间、任何时间、任何时间、任何时间、任何时间、任何时间、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表达。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各种传播媒体已经形成了一种所谓“跨屏”的融合趋势,使网络舆情工作更加动态、协作、兼容。 (二)网络舆情对象的最终呈现方式有视觉化趋势。 有学者将网络舆情的对象分为国家、政府和社会公共事务等公共事务,将其划分为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冲突、社会活动或社会运动。手机因特网技术带来的新的技术条件和新的技术手段,迅速渗透到公众事务的日常发布过程中,最典型的就是盛行的政务新媒体。作为“三微一端”代表的政务新媒体,以权威的渠道、丰富的内容、亲民的形式、快速的发布、顺畅的互动,迅速成为宣传、信息发布、情况通报、了解民意的权威途径。在这种意义上,公共事务可视化,是指公共事务信息发布形式符合受众的当代视觉体验,尊重并遵循受众的信息认知规律。站在网络舆情的视角来看,公共事务的可视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媒体的作用和功能,使公共事务管理者与民众之间的距离缩小,管理者在信息发布过程中直接面对公众,网络舆情得以“放大”和“放大”。对于公共事务,网民越来越重视使用原创或转载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信息,将曾经看不到的信息上传到网络空间,使之可见。更有甚者,为了追求“震撼”效果,网民们将大量能引发讨论甚至争议的图片、音频、视频上传到网络空间,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真实的。在这样的形势下,政务新媒体的多媒体信息发布必须是权威、客观和及时的,也是网络舆情工作者必须扩大监督范围,加大分析力度,把握研判方向。 (三)网络舆论本体的材料载体类型出现跨屏趋势。 互联网舆情本体是指公众事件中所包含的刺激信息激发网民对某一特定话题的情感、意愿、态度、观点、行为反应,具体表现为:公众发布并传播的能够反映民意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就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而言,网络舆情信息源在不断扩大的同时,传播媒介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这种变化面前,网络舆论呈现出相应的形态变化。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时,通过更多的传播途径,将相关信息显示在日常对象中,甚至通过视网膜直接显示,网民发布信息更容易、更直接,但监控难度较大,有关信息的收集、统计、分析也有新的困难。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新出现的传播媒介之间存在着跨屏趋势,即不同信息终端之间可以通过QR码连接。这一趋势使信息传播突破了传播媒介之间的物理障碍,使相关信息可以在其他信息终端即时发布和传播,同时也对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控、统计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网络舆论形态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网上舆论信息已经从传统的文字信息扩展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相互融合的信息形态,承载信息的媒介已经突破了物理界限,向着“泛媒”甚至“无媒”方向发展,单一媒介媒介的信息形态已经突破了物理边界,走向了“泛媒”甚至“无媒”。这使网络舆情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